国家标准立项是标准制定的关键环节,需遵循严格的流程和要求。国家标准立项需系统规划,从前期调研到材料提交均需严格遵循程序。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可提升行业话语权,形成技术壁垒(如专利嵌入标准)。
以下结合最新政策和实践,梳理立项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立项前期准备
检索查新与标准级别确定
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检索,确认无重复或类似标准后,方可立项。
确定标准级别:强制性国家标准(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等)、推荐性国家标准(基础通用或配套需求)、指导性文件或行业/地方标准。
标准名称与立项目的
名称需简洁明确,包含“引导要素+主体要素(必备)+补充要素”,突出主题。
立项需结合行业发展需求,论证必要性、可行性,并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交材料
包括立项申请、标准草案、预研材料(产业分析、国内外标准对比等)、项目申报公文等。
二、立项流程与阶段划分
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立项阶段具体流程如下:
预阶段(Preliminary stage)
提出新工作项目建议(PWI),包含标准草案或大纲,完成可行性论证。
立项阶段(Proposal stage)
审查新项目建议,下达《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NP),时间不超过3个月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
关键步骤:
标委会投票(需四分之三通过)
公示拟立项标准(15-30天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无异议后下达任务。
三、时间周期要求
强制性国家标准:立项到报批稿不超过24个月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修订项目不超过18个月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
推荐性国家标准:立项到报批稿不超过18个月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采用国际标准项目不超过16个月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
快速程序:针对急需技术或产品,可缩短周期,如外文版标准需在国家标准发布后90天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完成报批。
四、注意事项
合规性要求
标准内容需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保障安全、环保等底线。
涉及专利时,需遵循必要专利管理规定,确保公开透明。
协调与修订
地方或团体标准可转化为国家标准,优先安排标龄较长标准的修订。
标准实施5年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后需复审,决定继续有效、修改、修订或废止。
五、案例与政策背景
智能床国家标准(GB/T 45231—2025)于2025年8月实施,从立项到发布历时约18个月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符合《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缩短周期的目标。
2025年民政部标准立项强调优先支持标龄长、急需修订的标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总结:
国家标准立项需系统规划,从前期调研到材料提交均需严格遵循程序。企业参与标准制定可提升行业话语权,形成技术壁垒(如专利嵌入标准)。更多细节可参考《2024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及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有任何标准问题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上述就是小编的基本的讲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和AI工具,侵删),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目前,标准化建设在市场上有很不错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不错的宣传方式。因此,想要在市场中有长久的发展,还是需要参与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