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是指由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为了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按照自己确立的制定程序自主制定、发布和采纳,并由社会自愿采用。参与团体标准的编制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遵循明确的步骤并积极与相关团体协作。
以下是详细指南,结合实际场景和注意事项,帮助你高效参与:
一、前期准备:找准切入点
调研行业需求;
锁定目标的标准。
二、加入团体:获取参与资格
申请流程
填写《申请表》,附上企业营业执照、资质证明等。
权益
参与标准会议、提交提案、投票表决,部分团体成员可免费获取标准文本。
三、立项阶段:推动标准启动
提交立项建议书
内容需包括:标准名称、目的、适用范围、技术框架、参与单位清单等。
关键点:突出标准的必要性,如填补空白、解决行业痛点(如数据安全标准缺失导致隐私泄露)。
通过技术审查
团体组织专家评审立项可行性,需准备答辩材料,回答技术路线、产业应用等问题。
四、组建编制组:协同工作
成员构成
涵盖产业链上下游(如芯片企业、设备厂商、检测机构),确保标准广泛适用。
角色分工:牵头单位负责统筹,其他单位按技术专长分章节编写。
制定计划
明确时间节点:草案初稿(1个月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征求意见(2周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送审稿(1个月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等。
五、起草标准:技术与规范结合
编写要点
结构按GB/T 1.1-2020编排,包含前言、范围、术语、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
示例:智能家居通信标准需定义协议架构、数据格式、兼容性要求等。
内部评审
编制组内部多次讨论,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同步修改意见。
六、征求意见:广泛吸纳反馈
公开渠道
在团体官网、行业媒体(如《中国标准化》杂志)公示30天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同时定向发送给相关企业。
处理反馈
分类整理意见(如采纳、部分采纳、不采纳),修改后需编写《意见汇总处理表》。
七、专家评审:严格把关质量
评审会流程:
编制组汇报标准内容及意见处理情况。
专家质询(如技术指标合理性、可操作性)。
形成评审结论(通过/修改后通过/不通过)。
八、发布与备案
批准发布:有关部门投票通过后,正式发布标准并赋予编号(如T/CAS 001-2023)。
备案公示: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提交备案材料,15个工作日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完成公示。
九、推广实施:扩大影响力
宣贯活动
举办线上/线下解读会。
应用跟踪
收集企业应用案例(如某企业通过标准提升产品互操作性),为未来修订积累数据。
十、标准维护:持续迭代
定期复审(通常3年左右(具体根据行业的不同,时间会有偏差)),通过会员提案启动修订,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关键注意事项
资源投入
预留专人负责标准编写,预算参与会议、调研的差旅费用。
知识产权
提前约定专利政策,避免标准涉及专利时产生纠纷
通过以上步骤,你不仅能有效参与团体标准编制,还能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建议初期选择参与非牵头角色积累经验,逐步过渡到主导标准制定。
有任何标准问题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上述就是小编的基本的讲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和AI工具,侵删),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目前,标准化建设在市场上有很不错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不错的宣传方式。因此,想要在市场中有长久的发展,还是需要参与其中的。